下半年财政政策何处发力?专家建议:借助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项目资金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7月6日下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八位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先后发表了意见建议。
虽未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内容,但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当中有多名专家长期关注财政领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近期降息靴子落地,市场对财政增量政策的预期也在升温。
日前,中国人大网公开《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财政部部长作该报告时谈到,下一步重点做好六大工作,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多名与会专家关注财政领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8位专家学者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主要研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长期关注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内容;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的专长在于国际贸易;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陆铭以城市化研究,著有《大国大城》;《转型之机》则是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的代表性著作。
值得关注的是,刘尚希、罗志恒、袁海霞3名专家都对财政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的主业即财政政策研究。6月27日《人民政协报》曾刊发一则刘尚希的发言稿。他提出,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信号是清晰的,但财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亟待体制政策创新。
刘尚希认为,在现行体制下,地方财政紧运行可能与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相悖,即使扩大全国财政赤字,扩大地方债券规模,政策信号传导也会受到梗阻。刘尚希建议,要先“提效”,再“加力”,具体包括创新宏观调控模式、加快各项体制改革创新、降低政府债务成本。
在地方财政方面,刘尚希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首先就是不要再扩大地方债,再增发作用也不大。从大的趋势来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要防止“逆城市化”,从空间上要围绕城市群、都市群,围绕中心城市来布局投资项目。根据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根据当前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要素集聚的态势,去布局投资项目,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益。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也长期关注财政领域。7月初,他在《中国财政》上发布文章《积极发挥财政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
罗志恒建议,在化解财政困难、避免财政困境方面,短期要开源节流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中长期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走出财政困境。从长期看,必须深化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精兵简政裁撤冗员、深化行政体制、财政税收体制、社保制度改革。
近期,“股权财政”也是罗志恒重点关注的领域。罗志恒表示,“股权财政”是指政府凭借产权所有者人和出资人身份从国有资产使用中获得收入,对应的是“土地财政”,但股权财政短期内无法取代土地财政。所谓“股权财政”的本质在于推动经济转型,从以地引资的模式转向“基金招商”和“重塑税基”。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同样长期研究地方债务。
6月中旬,她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了文章《2022年全国及31省债务风险变化趋势分析》,其中提到,从各省份债务率“红橙黄绿”分档情况来看,显性债务口径下,全国各省份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债务率分档基本位于黄绿两档,其中黄档省份占比超六成;在考虑隐性债务后,各省份广义债务风险进一步抬升,近半数省份处于红档,债务分档颜色整体呈“南深北浅”特点。
袁海霞认为,2023年,经济修复背景下,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有望边际缓和,但在土地市场延续低迷、中央转移支付扩容有限等约束下仍然承压,区域风险分化将有所延续。
同时她指出,地方债新增限额仍保持较高水平,地方债到期高峰来临叠加隐性债务显性化持续推进下,地方债将持续扩容,需关注重点区域债务付息压力。此外,伴随隐性债务“控增化存”持续推进,部分区域债务滚动压力或增加,并且需关注区域国企间风险传导及“泛平台化”风险。
图源:图虫创意
下半年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
从总理座谈会与会专家的近期观点中,或可一窥接下来政策的重点。近期,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氛围已愈发浓厚,下半年财政政策的发力重点又会在哪里?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已于近期公布。其中提到,地方财政管理不够严格。2022年70个地区通过“自买自卖”、虚构土地交易等虚增财政收入约861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此外在专项债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较过往,2022年地方专项债违规使用规模增长、涉及地区更多,税收政策未有效落实规模增加。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下,税收政策落实不全面规模较过去两年亦有所增长。”与会专家赵伟近期在关于财政审计报告的分析文章中写道,2023年初以来,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等问题仍存,也是掣肘年初稳增长发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今年已公布的财政数据来看,在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下,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692亿元,同比增长14.9%。而受卖地收入不振等因素影响,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657亿元,同比下降15%。
《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在给下半年财政政策“划重点”时提到,将密切跟踪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下一阶段,预计财政政策会在专项债方面发力,加快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和使用节奏,并盘活专项债结存限额空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财政部5月将今年全部新增债券额度下达后,各地依法调整预算,加快新增地方债发行进度。不少地方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债券发行任务,因此预计三季度将成为今年地方发债高峰期。
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也认为,专项债将迎来进一步提速、提效,同时加快支出进度监督管理。不过,他也预计,专项债不会像去年一样额外增加规模。
“此外,下一阶段财政政策可能会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弥补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带来的基建资金缺口。今年土地出让收入降幅超过了年初预算报告的预期,会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继续实施留抵退税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留抵退税规模较去年(2.46万亿元)会大幅下降,预计今年全年在5000-6000亿元规模左右。”芦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也认为,就短期而言,除了地方专项债尚剩余约2万亿元左右的额度,准财政工具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继续保留并发挥作用。
“该工具可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资本金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资本金投入可撬动相关项目贷及社会投资,放大倍数高达5倍以上,对地方政府基建投资的促进力度非常大。因此,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王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提振消费也是今年经济恢复的核心目标之一。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要提振消费,需要加大财政帮扶力度,多方面缓解居民就业压力,特别是解决青年人、中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同时,需多措并举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推动疫情期间积压的天量储蓄逐步转化为消费,具体看可以继续加大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促消费力度,改革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
本文源自:时代周报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