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知道丨咬的包有拳头那么大块?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竟然是它
日前,中国天气网发布消息称
(相关资料图)
我国的蚊子,每年6-9月密度最高
在全国范围内
蚊子密度无差别达最高值的月份
是7月——没错,就是现在!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你知道吗?
中国蚊子密度最高的地方
其实是在北方——内蒙古
201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
草原的畜牧养殖是蚊子天然的“吸血池”
2019年6-9月不同省份居民区诱蚊灯法监测平均蚊密度。图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俯瞰额尔齐斯河流域,宛如人间天堂,殊不知更是“蚊间天堂”。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北湾处于额尔齐斯河下游北岸
三面环水,地势低洼,沿河两岸多沼泽
坑凹积水遍布,杂草丛生,造成大量蚊虫孳生
刺扰伊蚊(Aedes vexans)是这里的优势种
北湾边防连的战士长期驻扎于此
每天灭蚊可装满20个脸盆
该地蚊子还曾咬死过多只军犬
人们专门搭建犬舍和蚊帐
才避免了蚊虫对犬只伤害
那里的官兵们有这样的顺口溜:
“点着牛粪打篮球,烧着茅草上厕所。蚊帐里面开班会,夏穿棉袄去巡逻。”
提前烧上艾草和牛粪,身上喷满驱蚊剂,带上防蚊面纱才能打场篮球。
每天灭蚊可装满20个脸盆。图源:中国军网
如果说北方蚊子多
这把南方的毒蚊子置于何处?
据说南方的毒蚊子咬的包会有拳头那么大块
无论南北
对抗蚊虫都是人类终其一生的课题
知己知蚊,方能百战不殆
最致命动物对比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你能想象吗?
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
不是老虎狮子这样的猛兽
更不是鲨鱼毒蛇
答案只有一个:蚊子
白纹伊蚊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蚊子是双翅目长角亚目昆虫的统称
到了夏天
蚊子从卵到成虫仅需一周左右的时间
30只蚊子只需要十几天
经历两代繁殖就能变成3800只
处处蚊子咬,种类知多少?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
蚊虫共3亚科,35属,3600多种和亚种
其中蚊子有三个重要的属:
库蚊、伊蚊、按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
世界范围内
每年会有超过72.5万人
死于蚊子传播的相关疾病
致倦库蚊雄性(左)与雌性(右)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库蚊是最常见的蚊子
其中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是最常见的“家蚊”
大部分为棕黄色,夜行性强
库蚊属的有些种已知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与丝虫病原体的重要传播媒介
冈比亚疟蚊,已知感染力最强的疟疾病媒蚊。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按蚊又称“疟蚊”
是人类疟疾唯一传播媒介
翅膀上有黑灰相间的斑点
身体大多呈灰色,夜行性强
2021年全球约有61.9万人死于疟疾
“蚊界毒王”——吸饱血的白纹伊蚊。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官微
伊蚊俗称“花蚊子”
身体呈现黑白条纹
有些伊蚊携带的黄热病
迄今已致数百万人类死亡
携带的登革热每年感染人数可达4亿
伊蚊多是凶猛的刺叮吸血者
唾液中涵盖高达至少15种过敏原
蚊子唾液里含有过敏原
肿起的红包是免疫系统为了保护我们
而产生的过敏反应
蚊子所含的过敏原越多
“红包”更痛、更肿、更痒
就表示过敏原越多,蚊子就越毒
2019年不同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双层叠帐法监测平均蚊密度。图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按“花蚊子”数量排序不难看出
南方的蚊子更毒!
中国哪里的蚊子咬人最疼?
答案毋庸置疑——福建!
暑假是旅游的高峰时段
或是游历祖国南北
或是去看大千世界
小编提醒大家:
需密切关注当地的疫情动态
警惕蚊媒传播疾病!
图源:长沙疾控微信公众号
【疟疾】
典型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等症状。
图源:长沙疾控微信公众号
【黄热病】
普通症状:发热、头痛、黄疸、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和乏力。
严重症状:如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热病”的病名便由此而来)
尿色深以及腹痛并伴有呕吐等,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黄热病最重要的手段。
图源:长沙疾控微信公众号
【登革热】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重症临床表现: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
图源:长沙疾控微信公众号
【基孔肯雅热】
主要表现:发热、皮疹(常见于面部和四肢伸展侧)及“三痛”(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
严重症状:感染病毒后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急性期症状会持续5-7天
少数患者在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几小时后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
图源:长沙疾控微信公众号
【防蚊措施】
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及时清理室内外积水,避免蚊虫产卵。
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灭蚊灯,避免蚊虫叮咬。
户外活动时,穿戴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的皮肤或衣物上喷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
出境前要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疾病疫情和疾病流行情况,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对于暂时没有疫苗的传染病,应遵医嘱带好备用药或预防用药。
做好健康监测,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