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退居”成都的经济账
八月的成都,正午时分热气蒸人,被湿热笼罩的人们闷得发昏,只有在透过遮阳伞的那片区域下、在空调房里,才充满了生机。
傍晚六点,阳光不燥,微风正好。熙熙攘攘的人群出现在了火锅飘香的小吃街、潮人聚集地太古里、小酒馆的门口。
△成都太古里附近。图/乌木
(资料图)
然而,也有一些上班族从各大写字楼奔涌而出,用力蹬着颜色各异的共享单车,向着离自己最近的地铁站奋力奔去,络绎不绝。
成都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人群,并且随之膨胀。
据统计,从2010 年到2021年,11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增长了714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778人来到成都,仅次于深圳。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119.2万人,跟北京的差距只有69.4万人。其中,“蓉漂”人口高达683.49 万人。
在这些“蓉漂”中,有人从外地慕名而来,有人在旅游时爱上了这里,即便是对高学历人才,成都也呈现超强吸引力。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2021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为4.7%,位列全国第二。
成都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奔赴?那些来到成都的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吗?
“退居”成都“吃不消长时间的加班,想换个压力小、生活节奏慢,看得见未来的城市工作。”杨彬直言不讳道。
春节过后,杨彬辞去了上海月薪1.3万元的工作,去成都开始新的生活。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杨彬来到了上海,入职了一家新媒体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刚入职时,他和大部分“沪漂”一样,迫切希望和这座城市步调一致,快速奔跑。
然而,上海这座城市的灯火固然阑珊,却含着不少沧桑的心酸。“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抗压能力挺好的,刚来到上海时觉得自己百毒不侵,但现实生活中,通宵做方案、周末待命和逐渐枯竭的灵感,总是会一次次挑战你的极限,所以我选择来到成都。”杨彬说道。
△成都中心城区。图/乌木
与杨彬的经历类似,陈勇曾是“北漂”中的一员,2016年大学毕业后,陈勇留在北京工作,由于一线城市的生活、住房、落户等压力较大,在北京“漂”了半年,他选择离开,去往成都,寻找新工作。
事实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一线城市。他们选择来成都,与成都的迅速发展有关。
2021年,成都GDP达至1.9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七,在新一线城市里仅次于重庆和苏州,比杭州、南京等一些东部省会城市还要高。
成都科技创新资源也很充沛,2021年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总数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这些都宣示成都的无限潜力,也给成都带来更多岗位。
杨彬认为,成都可供选择的岗位与其他大城市并无明显区别。
在招聘网站上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发布于成都的岗位,有人事、行政、销售、运营类岗位,此外计算机、互联网的岗位也是热门选择,应届生的薪资范畴大概在3000-6000元之间。
△成都。图/乌木
最主要的是,在“退居”成都的年轻人看来,这里生活压力比在一线城市小很多。
来到成都过后,杨彬选择继续在新媒体公司做运营,月薪5500元,虽然同样的岗位在成都工资减半,但在成都,他的生活成本、租房成本远远低于上海。
在成都,杨彬租到了月租500元的单间卧室,每月公司还有200元的交通补贴和600元的餐补。除去房租和水电费等支出,会剩下3000元用来日常消费、购物,还可以存入1000元以备之急。
而在上海,他和好友合租了一套两居室老房,每月5500元,加上每月约780元的水电费,日常的交通费,一日三餐,日用品消费以及购买衣服,1.3万元的月薪,到月底基本花光。有时候外卖、搭车次数多,还要仰仗父母救济其余的生活费。
成都的房租、交通和饮食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加上城市的包容度和就业机会,使得成都的吸引力持续走高。
2011-202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8年之前,成都常住人口增量基本维持在10万人左右(2015年除外),但2018-2021年,维持超过20万人的增长。
房租翻3倍多,工资却只涨1500元离开北京后,陈勇进入成都一家外企工作,在成都龙泉驿区租了一居室,月租金600元,每个月加上餐补、交补,扣完“五险一金”后到手工资3400元。
虽然工资不高,但当时物价相对便宜,加上房租和水电费,一个月的日常开销在1900元左右。平日里陈勇工作也不忙,偶尔会加班,生活也算过得滋润。
“与北京的感受不同,在成都会感觉到人间烟火和强烈的生活感。”陈勇说道。
△成都街头。图/乌木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成都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即人才新政十二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
同时,还推出“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受成都人才政策吸引,涌入了一大批落户成都,在成都买房的青年。
多维度的城市建设确实给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机会,但想要支撑起这些,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合适的住所。
对于陈勇来说,工作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下了不少积蓄,以为可以买房定居,但是在一路上涨的房价面前,变得遥不可及。
安居客数据显示,十年间,成都新房均价从7375.67元/平方米涨到14532.25元/平方米。其中,2017年房价增速最快,同比增速达到47.4%,房价达至11214.25元/平方米。
人才不断涌入,房价提升背后,“蓉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即便是不急于买房的年轻人,也开始面临租金上涨压力。
据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全国租赁市场总结报告》,成都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超越上海、深圳,成为租房需求量第二大的城市,仅次于北京。
对于陈勇来说,买房的成本高了,租房的费用也上涨了。五年前月租金600元的一居室,现在已经涨到了2000元左右,房租翻了3倍多,而工资却只涨了1500元。
在锐仕方达发布的2021年《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报告》中,以北京为基准比较了同一岗位在不同城市的薪酬差距。其中,成都差异系数为0.88,意味着在北京月薪为10000元的岗位在成都薪资为8800元。
陈勇算了一笔账,现在租房一个月2000元,水电气网杂费400元,交通费150元,生活用品500元,早晚饭自己做一个月大概400元,中午点一顿像样的外卖30元,一个月下来,工资只够维持生存。
漂着,还是漂走要生活还是要事业,在很多城市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题。来到成都后的生活,不同的人也是各有感受。
陈勇开始犹疑,如果是两年前,他的回答应该会非常积极。但随着众多年轻人涌入,成都消费水平快速增长,职场竞争激烈,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他开始重新思考,留在成都是否正确。
在很多人眼中,成都压力少,生活幸福指数高。但这一切的根本,终究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而就业,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
△大熊猫 图源:图虫创意
今年年初,陈勇考虑到已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希望凭借资历可以找到工资高一些的岗位。但当他在招聘网站上寻找岗位时发现,在成都众多的招聘信息中,当前更多的是销售、客服、审核等人力密集型岗位,平均工资在5000元左右。
看到工资较高,月薪上万的互联网公司招聘信息,招聘条件是需要3-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当自己去询问时,则被告知“优先考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过5-10年,可独立带团队,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听到此消息后,陈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很快也被城市的生存竞争击碎。
虽然58同城、赶集直招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全国整体平均招聘月薪同比上升0.89%,成都的招聘需求最旺盛。
但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流入成都的人才主要从事的是房地产、互联网电商行业,而这些行业最缺的便是销售、客服。而这类型的工作,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替代。
△成都。图/乌木
相较于其他新一线城市,成都的中高端人才岗位薪资也缺乏竞争力。根据猎聘发布的《2022未来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成都中高端人才薪资排名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较为靠后,且五年中上涨差额仅为0.48万元。
对于陈勇来说,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增长缓慢的工资,再加上还要考虑成家、父母养老等问题,所得所获和这座城市居住成本的上涨已经没法成正比。在陈勇眼中,眼前这座叫“成都”的城市,似乎开始失去性价比。
在杨彬眼中,他对成都确实很满意,因为老家在四川资阳市,来到成都后工作没有之前繁忙,周末还可以回到家里看望父母。虽然收入比之前在上海时减半,但只要不过奢侈的生活,钱也够花。
“不夸张地讲,来到成都,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间,过往习以为常的焦虑、迷茫和紧张全都消散了。”杨彬说道。
原创首发 | 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撰文丨 阿力米热 编辑| 陈泽秀 版式| 陈泽秀 -end-X 关闭
- 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