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门:多所名校已向社会开放,闭门者应跟上
继清北复交等校宣布对社会开放后,武汉大学7月2日发布通知,尽可能满足社会公众入校参观的需求,对社会公众入校参访采取预约方式,预约系统从2023年7月8日起试运行。
至此,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同济、华东师范、武大等重点高校已经纷纷宣布对外开放了。这些高等学府虽然开放程度不一,但基本态度一致,那就是开放校门,并将开放视作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资料图片)
清华大学的公告很值得品味,写到:秉承“坚持开放、加强服务、有序管理”的原则。即在清华大学看来,开放是要坚持的、对社会是要开展服务的,并且要加强、管理是可以做到有序的。
坚持开放、服务社会,是一所大学应该具备的品格。就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趋势一定是融合而非对立。在此前有关“大学是否要开放”的讨论中,有论者将大学与社会对立起来,认为学校对社会开放可能产生种种问题,所以还是封闭为好。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封闭于己有利的一面,却忽视了大学能够塑造社会向往知识、崇尚知识的一面。
许多年纪稍长的教授都有过以往那种旁听、蹭课人员坐满教室的经历,他们不是正式学生,但他们有着对知识的共同向往,那或许是一名老师教学生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也是大学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绝佳体现。虽说绝大部分开放的高校将教学区作为禁止进入的区域有些遗憾,但在高校无法分辨游客与求学者的情况下也尚可理解。重要的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变化,未来未必不会有更精细的管理,比如申请办理旁听证等。
并且,在公共资源不足的现状下,打开校门有利于公共产品的社会共享。作为在财政支持基础上而建立的大学,自然是要服务社会的,服务某一个市民当然不算服务社会,但只要无条件打开大门,便是向社会不特定公众提供服务,即是服务社会。这种服务不应该以财产、职业、性别、年纪等为前提条件。尤其可笑的是,在广东某大学禁止市民入内的后续说明中,却在特别指出:持有校园卡、校友卡以及“海滨小区住户卡”的人员可以凭卡入校。这不禁令人疑惑:为何一般市民不能进,而房价每平米8万元的小区居民可以进?
随着国内第一梯队大学的开放,“大学是不是要开放”的话题讨论价值正在急剧下降。因为人们很容易想到,这么多名校都开放了,其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肯定更大,那些紧闭大门的高校还有什么可坚持的。毕竟,“因疫情防控需要”的底层逻辑已经不存在了,总不能以“本校自有校情在此”辩解。
因此,一些大学迟迟不开放不像是不明道理,更像是不愿意放弃利益,打开校门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年疫情封闭期间,校园人均使用土地面积变大,体育馆、绿地、道路、食堂等等资源,基本上只有师生员工在用,而相对于社会来说,高校资源属于优质的一类。在习惯了好日子之后,面对可能增长的人流量、增大的管理难度、也许存在或不存在的抽象安全问题,打开校门对享受利益者没有好处。
依照现有模式,属于是把大量的社会资源圈了起来供少数人使用,把公共利益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那一小部分人则把自己的利益包装成了教育需要。不妨反问一句,教育部、体育总局要求“各地要提高认识,把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作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重要举措”还要不要落实;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还要不要建设。对不愿主动开放的大学,主管部门应发布行政命令,打破某些高校圈地自守的封闭心态。
大学向社会开放,不应该这么难、等这么久。(南方都市报社论)
X 关闭
- 太阳能